营销日历 营销导航 热门搜索 使用技巧
广告营销案例

    您的体验已到期

    免费领取会员>

    你不能通过逃避生活来得到安宁 | 《时时刻刻》

    • Thu Mar 19 20:48:22 CST 2020
    •  | 作者:欢喜Fanc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欢喜Fancy , 作者:欢喜Fancy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DGuider立场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我独自一个人在深渊里,在深不见底的黑洞里挣扎,这些只有我自己清楚。这是我的权利,这是人人都有的权利。我宁愿在鳞次栉比的大都市中感受震撼,也不愿在郊区的一片宁静中麻木自己。这是我自己的选择,病重的人甚至快死的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继续活下去。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片宁静中寻找到快乐,但是如果非要我在留下和死亡之间选择,我宁愿去死。”——弗吉尼亚 · 伍尔芙为什么会现在捞这部老片?缘由说来很奇怪。因为某天在知乎上看到自己一直在关注的答主,在讲述自己抑郁症的故事时,说自己曾经被这部电影给击溃了,沮丧了上百个小时。于是,心生好奇,想找到某种情感上的联结。我记得知乎上有一个这样的提问:“有什么电影在看完之后仿佛度过了一生?”这部《时时刻刻》应该非常符合。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是在这个年岁才看了这部电影,时间哪怕早一点即使看了也看不懂,现在刚刚好。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笃定,这世界有一部分人是跟世俗生活格格不入的。他们生来就无法体会普通人的快乐,他们可能不是异性恋,他们不安于柴米油盐的生活,他们对家庭没有责任感,他们为了摆脱世俗生活甚至愿意献出生命……那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一种正确的生活供世人去过?《时时刻刻》是一部讲述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传记片。但是和一般的传记片不太一样,它通过伍尔芙的最后一部著作《戴罗薇夫人》,将作者本人、二战末期看《戴罗薇夫人》的洛杉矶家庭主妇(可以看作是平行世界里的戴罗薇夫人本人)和在90年代纽约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的女人串联了起来。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命运交织,又相互映照。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了面对生活里的时时刻刻,逃避,挣扎,抗争?应当作何选择。1生活是什么的问题,私认为其实罗曼罗兰已经侧面回答过了:“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生活的真相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否则根本不用上升到英雄主义,如此悲壮。面对不好的真相还能依然热爱,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我觉得刚好也非常符合本片的主角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选择。她的选择是自杀。也许这时我们要犯糊涂了,她都自杀了,怎么能说是热爱生活呢?但恰好这就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伍尔芙在自杀前在留给丈夫的信中写道:“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要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最后,认清它,热爱它的本质。然后,从中得到解脱。”这段话其实也是对自己说的,表明了她对人生的态度。正是因为认清了生活的本质,遵从了自己的内心,热爱它,觉得自己不适合现在的世界,死亡才是自己的真正归宿。这就是她热爱生活的表现。应该说没有人比她更诚实,更热爱生活了。2“逃避生活不是寻求内心平静的方法”。某天伍尔芙偷跑到车站,被丈夫找到后逃离未果,一番争吵之后,她对丈夫说了这样一句话,可以看作是整部影片的文眼。伍尔芙的精神状态在其他人看来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她曾经住过疗养院,情绪失控,出现过幻听,甚至两度自杀未遂。她的丈夫为了给她创造一个好的疗养环境,搬到了英国的一个小镇上。他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为了不让她继续伤害自己,为了她有事可做而开了印刷厂。从伍尔芙的角度来说,从伦敦搬到小镇,她没有一天开心过,被医生、管家监视,跟坐牢没什么分别,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这一切成立的理由是为了她好。从一个原本属于自己的地方到搬到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问题只是被逃避了,问题本身并没有消失。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好而委屈求全,同时导致另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一个逃避生活,一个无法掌控生活,对两个人来说都是悲剧。一个人不可能通过逃避生活来得到安宁,逃避问题的所在正是无法得到安宁的原因。所以她劝说丈夫不要逃避,自己也没有逃避,并走向了自己的归宿——热爱生活的本质,从中得到解脱(对她来说是放弃生命,对其他人来说是不同的表现)。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在逃避生活本身的。为了逃避思考自己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我们追星,打游戏、刷偶像剧、买买买……甚至努力工作,结婚生孩子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在逃避直面生活的真相。这么说或许略显残酷,但它又代表了某种程度上正确的生活。为了不偏离正确,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没什么异样。可是这让少部分人就看起来不那么正确了,甚至生存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它让他们不被理解,不是为了正义而牺牲的死亡不值得被歌颂;同性恋的人简直是怪胎;你应当走上娶妻生子的正常道路;你应该去上班努力工作;你应当成为一位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这样的正确是谁来规定的呢?生活的本质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吗?不尽然吧。那么,为什么怪胎不是看起来才正常的那个人,为什么不是代表正确的大多数人才是不正常的呢?正确从来都不是以数量来决定的,但我们把自己都变成了过同一种生活的人,逃避思考以上为什么,加入了“正确”的大军。3生命的终局是死亡。伍尔芙的小说《戴罗薇夫人》中的角色命运亦是如此。角色的命运体现在生活在二战末期洛杉矶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和后一代生活在纽约的诗人理查德身上。他们是母子关系。劳拉在外人看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深爱着她,她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自己此时怀孕6个月。丈夫在自己生日当天,一大早买了鲜花回来,给儿子做好早餐后才去上班。他在努力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同时又乐在其中。可是这个家的女主人劳拉却觉得无所适从,倍感压抑。她知道回应的正确做法是做一个蛋糕等丈夫回来庆祝。可从她的脸上你都能感受到,悲伤快要溢出到屏幕之外了。她心里的悲伤虽然用语言被掩盖了,年幼的儿子却能敏锐地觉察到。她跟儿子一起做蛋糕,但屡试屡败。此时,一个女性朋友来串门对她说做蛋糕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寒暄中把自己患病即将住院的事情告诉了劳拉。这件突如其来的事情是压弯劳拉的最后一根稻草。送走朋友后,她拿了几瓶药放入包中,跟儿子重新做蛋糕,这次蛋糕大功告成。接着她开车把儿子送往别处托管,自己去旅店订了一个房间决心在那儿自杀。做蛋糕这件事安排得非常巧妙。她并非不会做蛋糕,而是开始她并不是真心想做。一旦她下决心要做成一件事,她就会了。这是死亡之前的铺垫,她想把一切安排妥当,包括送儿子去托管。孩子可能天生对母亲有特殊的心灵感应,小理查德似乎意识到这一别可能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百般不愿意留下,一边追车,撕心裂肺地呼喊着母亲,可是母亲并没有回头。劳拉最终并没有死,她接回了儿子,蛋糕也派上了用场,和丈夫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生日派对。但那并不是她最终的选择,她的选择是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离开了自己的家庭。直到儿子诗人理查德自杀后,她才出现。4影片中伍尔芙的丈夫曾问起她,“在你的书里,你说有人必须要死。这是为什么呢”?伍尔芙说,“有人必须要死是为了让剩下的我们更加重视生命。这是一种对比”。“那么,谁会死?”“诗人会死,那个心怀梦想的人”。劳拉的儿子成为伍尔芙笔下那个死亡的人。颇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在作者笔下,死的应该是理查德的母亲。可以说诗人之死换回了母亲的生,但终将有人要死去这个结局不会改变。作者动了恻隐之心,即便安排角色死去,让人物去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也不希望一个幼小的生命还未出世就胎死腹中。理查德长大后成为了诗人。其实从其童年经历,从小敏感的性格就可以看出端倪。母亲弃之而去的经历让他一生都处于极没有安全感的境地。他交同性恋人,他患艾滋不能自理,他将他的生活事无巨细写进了作品中。很多人觉得他的作品十分晦涩,但只有被写进小说的人才真正懂他。由此,引出了第三位“戴罗薇夫人”,由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理查德的至交(前女友)克拉丽萨。她年少时爱上了理查德,但她也明白,她和他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这点令她非常痛苦。以致于多年后当她见到理查德的前男友,回忆从前时忍不住失声痛哭。她或许明白她是一厢情愿,不被爱的那个。他才华横溢,而自己只是一个平庸的编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她十年如一日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理查德,可是理查德并不是十分领情。他获得了诗歌领域的至高荣誉终身成就奖,她想为他办个派对庆祝。矛盾也就此展开。诗人觉得这个奖之所以会颁给他是因为他患病即将行将就木,他不认为有什么值得庆祝的,无论克拉丽萨如何百般劝说。理查德把克拉丽萨唤作“戴罗薇夫人”,事实上,他们二人的关系类似相互禁锢又相互依存。“戴罗薇夫人”以为自己能掌控生活,其实她不能。克拉丽萨扮演的角色跟伍尔芙、劳拉不一样,她是庸常生活的代表,扮演的是伍尔芙和劳拉的丈夫这样的角色。在这段关系中,真正的戴罗薇夫人其实是理查德,他最终做的是跟她母亲一样的选择。本来理查德妥协会去参加派对,然而在最后他选择跟克拉丽萨坦白:他现在之所以还活着,是为了对方而活,为了报答她。“戴罗薇夫人。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最后,诗人选择纵身而下从窗台坠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选择拿回生活的主动权离开世界,她被迫回归现实,面对这段共生关系的结束。5影片一共有四位戴罗薇夫人:伍尔芙本人,劳拉,理查德和克拉丽萨互为对方的戴罗薇夫人。他们为了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无可避免地给他们身边的人带来了痛苦。他们会后悔吗?影片最后劳拉因为儿子的死来到克拉丽萨的家,她对克拉丽萨说,“如果我说我后悔,那么我会轻松一些,好过一些。但是后悔有什么意义呢?当你已别无选择。”此时,克拉丽萨应该能理解理查德的选择了。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即便抛夫弃子不被世俗认可,但别无选择,这是他的人生。对他们来说,生活是无法去逃避的。逃避的短暂欢愉抵不过痛苦的时时刻刻。这是一件没有选择的事。普通的“正常”人,他们或许有的已经发现了生活的真相,有选择永远不去面对,逃避一世的天赋;有的从心智上关上了那双眼睛,他们天生能和世界相融合,如鱼得水,活得好不自在。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幸运?四位戴罗薇夫人的一天,即是一生的缩影。我想提醒的是其中两位虽然选择了死亡,但并不是说一旦你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就要去死。而是就如同伍尔芙所说,你不能通过逃避生活来得到安宁。一旦你认识到了真正的自己,你明白你同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你没有逃避一世的天赋,就必须要去直面自己的命运。因为你要面对接下来的时时刻刻啊,你是逃不过去的。死亡只是直面生活的其中一个与自己和解的结果,看起来很震撼,但绝不是常态。对有些人来说,他会选择更加热爱生活。劳拉哪怕知道自己会遭受世人的唾弃,她还是生活了下去。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很多人会把《时时刻刻》看作是一部讲女性觉醒,女权主义的作品,我觉得有些片面。诗人理查德不就是男人吗?它的格局远不止于此,生活是全人类需要面对的共同命题,性别之分早已沦为次要的存在。影片有一条若有似无的同性暗线,诗人之前有同性伴侣,克拉丽萨现在和同性伴侣生活在一起,诗人的母亲有亲吻同性友人的情节。作为暗线而存在,没有大谈特谈,说明性别之分并不是需要去强调的东西。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心怀梦想。它所叩问的是我们的内心:假如有一天你认识到了真正的自己,你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你敢不敢不计代价坦诚面对?6这是一部二十年前的作品,二十年后,戴罗薇夫人并没有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身边的戴罗薇夫人是否成为了我们眼中的异端?这个世界上怀有英雄主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便认识到了真正的自我,逃避的人仍然占绝大多数。看起来这是这一道选择题,但实际上没得选。回到片名,逃得了一时,逃不了漫长的“时时刻刻”。认清自我到做出选择,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影片的主角经历了彷徨、挣扎、痛苦,甚至不惜伤害了身边的人,才做出了选择。我们同样如此。只是我希望,二十年后,文明逐步前进的今天,能够包容更多少数人的存在。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每个人只能自己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最后我想回应开头我提到看这部影片的契机,我是否与那位有抑郁症的人产生某种情感联结。我想我至少理解了他崩溃沮丧的原因。对于一个心智已成熟到触及生活真相的人,他已然走在了抉择的路上,只是这个过程太痛苦了。当一个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被叩问内心时,他没有办法不崩溃。你是这个世界的异类,你无法同自己和世界和解。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爱它的本质,然后能够得以解脱很难。这终是一种精神追寻,甚至有些乌托邦,但人之所以为人,仍是不能放弃这种追寻: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哪怕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是个同性恋、异装癖,我们都不能逃避,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你可能还喜欢: 《囧妈》:一份拧巴中年成功人士交出的期末答卷一旦有人了解真正的你,谁还会来爱你?| 《小丑》一个打破藩篱的李安,他就是电影不想照的镜子极致的爱就是共同承担犯罪 | 《少年的你》“你们谁都不准哭哦!”妈呀,我哭成狗了好吗?!|《哪吒之魔童降世》因为它我居然对过分美好产生了恐惧 | 《千与千寻》人生呐,哪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夏目友人帐·缘结空蝉》
    欢喜Fancy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链接粘贴成功,ctrl+v 进行复制

    链接粘贴成功,ctrl+v 进行复制

    扫码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登录即视为同意《用户协议》

    二维码失效

    刷新

    注册成功,赠送你10天会员体验权

    注册失败,请检查信息后重新输入